摘 要:随着物联网新兴技术的发展,对物联网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广泛。结合物联网的特征,本文就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的探讨, 在高校教学技术、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务上做了详细的分析, 强调了今后物联网在高校中发展的方向。
关键词:RFID 物联网 教育管理
中图分类号:TP303 文献标识码: A 文章编号: 1 6 7 4 - 0 9 8 X ( 2 0 1 0 ) 1 1 ( a ) - 0 0 2 3 - 0 1
1 引言
物联网(The Internet of Things)是指通过射频识别(RFID)、红外感应器、全球定位系统、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, 按约定的协议, 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,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,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、定位、跟踪、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。物联网与互联网本质上相同, 但形式各异, 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,用于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, 第一, 物联网的基础仍然是互联网, 可以说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: 再次, 物联网的客户端基于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。本文基于对物联网及高校校园物联网研究现状的分析, 探讨了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发展。
2 当前高校校园物联网研究现状
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。其在互联网的基础上,利用射频识别、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,将所有物品链接起来。在这个网络中,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信息传输,而无需人的干预。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(RFID)技术,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。射频自动识别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, 通过数据通信网络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,实现物品的识别,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,实现对物品的管理。
现阶段物联网的发展, 是基于特定终端.以IP/CDMA等为接入手段,为行业提供物到物的解决方案.满足客户对生产过程, 家居生活监控、指挥调度、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、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。所以, 对物联网的研究应聚焦在民生应用和行业应用方面。
目前, 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已经初见端倪。早在2008年,台湾就利用物联网技术支持学校安全管理, 然而这只是初步的尝试。在国内高校中,使用RFID技术却为广泛, 常用的有学生的胸卡标签, 饭卡等。在文章的开始我们也提到,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,既然目前RFID技术在各所高校中应用普遍, 即物联网在高校区域中的实现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。事实上,目前在一些院校中,物联网的雏形已经出现,例如校园一卡通,手机一卡通等。但是,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实际应用仅仅停留在最基本的应用上,更深层次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。
3 高校校园物联网发展趋向
3.1 在教学技术上的应用
物联网在教学上的应用主要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。
在教学方式方面, 物联网的引入无疑填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, 由于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效果, 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, 虚拟学习环境又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交互。通过物联网,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联, 能够有效地支持人机交互、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互。使得教学环境的每个物件都具有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特性,可以与虚拟学习环境进行无缝整合,并且可以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。
在教学手段方面, 高校中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不可缺少, 这是培养学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, 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有其局限性, 因为存在安全性设备方面都无法做到完备。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、共享的、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, 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远程控制异地纳入物联网的实验器材, 实验过程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, 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、网络化与智能化。
目前, 在国内由于物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, 一些小区域的物联网仍局限于实验室范围之内, 用物联网提供教学技术上的应用,还有需进一步的探讨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我国云计算、物联网软件亟需加大产品化投入